首页 > 考研资讯> 校所间的“双向奔赴”——全国首个校所共建新型学院的交叉融合创新之路

校所间的“双向奔赴”——全国首个校所共建新型学院的交叉融合创新之路

作者: 头条共创 2025-04-17 09:40:10 考研资讯 0次

成功获批共建动物疫病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在全国率先设立生物安全交叉学科,建成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获批重大烈性病疫苗创制重大项目……2021年6月,兰州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兰兽研)合作共建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以下简称动安学院),成为全国首个校所共建的新型学院。

校所间的“双向奔赴”——全国首个校所共建新型学院的交叉融合创新之路

三年多以来,学院在交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

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生命”是如何破土而出的?全国首家,怎么建、做什么、如何发展?如何在学科交叉融合中逐步走出特色发展之路?面对这个从0到1的新事物,兰州大学和兰兽研用3年多时间合力给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签约建立 “项目、实习、就业”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践基地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释放协同效能

不到百天,一所全新的学院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转。“之所以能够如此高效落地,是因为前期双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合作基础,同时学校和兰兽研各自的优势资源互补也让我们有很清晰的合作方向。”学院党委书记王成斌说。

兰兽研在重大动物疫病理论与防控技术研究领域开展着一系列重要研究,拥有国家参考实验室等8个国家级平台,以及我国体量最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集群,具有较强的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优势。此外,他们还孵化了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兽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4个疫苗和诊断制剂成果转化产业基地,实现了让研究成果真正走向市场。

作为综合性高校,兰州大学在学科和基础研究上具有显著优势,在生物学、化学、医学、材料等领域有着突出的科研优势。“从一开始,我们就是上下游互补的关系,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全链条。”王成斌说。

基于此背景,2021年2月双方就深化合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讨论。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当年5月13日,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共同合作成立新的实体学院。

从初次接洽到合作签约,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成立新学院,学院叫什么名字?老师怎么管?学生怎么管?项目如何做?面对一次大胆创新的尝试,诸多问题迅速摆在眼前,王成斌和同事们心里都在“打鼓”。

王成斌介绍,尽管校所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有迹可循,例如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共建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但成立一个综合教学、科研等全方面合作共建的学院在全国范围实属首家。

学院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院的定位,找准定位才能找准发力方向,才能开展一系列实际工作。学院和兰兽研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重点方向入手,决定通过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办学,在学科发展上,以兰兽研应用研究优势为抓手,补齐学校在动物疫病方面的学科短板;在人才培养上,将兰州大学的基础研究优势辐射到兰兽研,夯实其产品研发的理论基础,培养后备人才。

关于学院的命名,也有一段故事。兰兽研所长、动安学院院长郑海学回忆,最初提议为“动物医学与健康学院”,这一命名虽体现了校所合作以及生物学、畜牧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但“健康范畴比较广,特色优势体现不足,学院的名字需要聚焦到国家的战略需要上”。经过多次讨论、征求专家意见,最后双方决定将新学院命名为“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郑海学介绍,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新兴领域和核心战略领域,兰兽研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大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等也有着深厚的生物医学方面的学理研究,这一名称既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理念,也表明学院的工作是依托国家安全这一重大战略需求领域所开展的具体方向研究。

由此,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上下游互补为主线,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两大方面为支撑的学院正式开始筹建,校所合作开始探索一条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可发展的新路子。

2021年6月16日,兰州大学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才是工作开始的第一步。”

产学研协同,多元融合寻找发展新模式

作为研究型、创新型、平台型学院,在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交叉融合建设的理念贯穿工作始终。无论是在课程设计还是科研项目,亦或是发展方向上,学院都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理念和心态,在交叉学科专业建设上做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本科生在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实验

深挖校所企合作协同育人优势,学院专门开设前沿与学科交叉讲座,邀请生物医药、动物保健、生物安全、疫苗制造等行业领军人物分享行业发展趋势与产品研发情况,这样的讲座无需签到也总是座无虚席。学院开设的《生物医药产业化专题》校企联合课程,由生物医药领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行业大咖联合讲授,选课率达200%。“学院会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或企业老板过来讲座,给我们创造了很多与大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申汶涛说。

部分研究生课程会采用联合授课模式,整合校内其他学院师资力量共同参与教学。基础医学院生物与医药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周婷所修的《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病理学》课程,就是由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和基础医学院的教师联合讲授。“课程内容既详实又新颖,为我确立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思路。”

2022级硕士研究生程鹏源也有类似的感受,他认为,学院教师与基础医学、化学等领域教师联合开课的模式令他耳目一新,促进了跨学科知识的交流与融合,拓宽了他的知识面。

学院还设立了兰大首个跨学科微专业——生物制药(疫苗创制),聚焦于疫苗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内容涉及生物学、化学、兽医学与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教学上采取“以研代学”的创新方式,导师设计疫苗创制综合实验项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题并制定项目计划,在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实验项目,多名学生依托该项目做出了疫苗实验室制品,锻炼了学生学科交叉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学院开设生物制药专业,并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这是一个集生物工程、动物医学、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多学科优势的新工科专业。该专业从生命科学类及医学类相关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中选拔招生,实施本科生早入实验室、早入科研门、进企业、进一线的“两早两进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能力。“我们想充分发挥学校、研究所的学科、平台、科研优势,通过多元化的专业交叉、课程交叉、科研交叉,让学生在广泛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科研兴趣。”郑海学说。

在师资队伍组建上,学院采取了多元化策略,从兰兽研选聘优秀教师“双跨”到兰州大学,从校内医学、生命科学、化学与化工、药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双聘”,围绕学院的发展方向自主引进全职教师。目前学院师资队伍规模已达50余人,其中包括30余位“双跨”教师、17位“双聘”教师以及6位专职教师。

学科建设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展开:一是采取校内辐射的方式,融入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点建设,跨学科专业选拔招生,并在实际教学与科研中重点突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方向;二是采用多方协同的方式,与校内医学及生命科学相关学院联合建立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点,这一学科点充分发挥与兰兽研的协同优势,以及兰兽研应用研究优势,紧密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需求,致力于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三是学院自主申请并成功建立生物安全交叉学科学术学位博士点,该学科点聚焦重大疫病防控与防治、生物安全防控技术等生物安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深入研究。

在学科发展思路上,学院不局限于兽医学方向,而是以“厚理的基础上精农拓工强医”为学科建设理念,建设有别于传统兽医学院的面向现代生物技术的前沿交叉创新型学院,大力推进兽医学、生物学、化学、畜牧学、医学、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从跨校所、跨学院的专兼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到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再到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厚基础、强交叉、重贯通、精专业、重实践、多元化”人才培养特色正在成为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准则。

2024全国(国际)生物物理大会

《生物医药产业化专题》校企联合课

交叉贯通,打通科研堵点难点

动物疫病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集群、中农威特公司中式生产线(生物医药实训基地)、甘肃省病原生物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集合双方综合优势,学院建立起高端完备的重大科研平台群,在科学研究上打通了一条高效畅通的“大动脉”,链接起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齿轮。

“学院的定位意味着我们既承担着两个单位的桥梁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校所合作把学科交叉落到实处,让校内不同专业学科的老师和兰兽研的老师都能通过学院产生合作交流,在交叉中产生新的火花。我们欢迎所有能给我们带来新知识、新赛道、新方向的人和我们一起做点事。”王成斌说。

学院双聘教授祝秉东自2006年起开展结核疫苗研究,在理论和机制层面具有较为深厚的研究基础,但由于疫苗评价需在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对象试验,研究工作受到限制。动安学院的成立,让他能够在生物安全实验室评价疫苗保护效率,加快了疫苗研究步伐,并将人结核疫苗研究拓展到了动物结核疫苗研究。“学校与兰兽研联合成立了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后,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源共享的机会。”祝秉东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进入兰兽研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激动心情,“我们学校的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主要研究人的病原生物,兰兽研主要研究动物的病原体,而结核病是一个人兽共患病,双方契合度很高。”生物安全实验室对祝秉东团队的科研至关重要,对兰兽研而言,与祝秉东团队的合作也弥补了其在牛结核方面的理论研究短板。

祝秉东教授团队在牛场

打通了人医和兽医的研究后,两年内该研究取得了快速进展,目前已进入到小试阶段。

“我的学生也会到牛场去做疫苗免疫,经常早晨六点多赶在挤奶前到牛场,虽然辛苦,但这对他们未来发展很有帮助。”祝秉东说。团队学生杜蕴洁也深有体会,她感到虽然做科研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挑战,但在本领域专业顶级的实验室做实验能够提高科研能力与合作能力。“学校和兰兽研的合作让我们都能使用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平台,也能做很多以前无法操作的实验。”程鹏源补充道,“比如我们做病原,就需要专门的实验环境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025年1月8日,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青年研究员朱国梁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天然RNA聚合酶复合体及其与转录泡结合的三维结构,揭示了其基因组转录的结构基础。在他看来,这项成果得益于结构生物学技术平台的快速搭建,充分利用了兰州兽医研究所的生物安全平台优势、兰州大学的电镜中心平台优势以及郑海学团队在非洲猪瘟病毒领域的技术优势。在兰兽研和学校优势平台的双向加持下,他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信心:“校所合作促进了学科交叉与思想碰撞,我将继续依托学科交叉优势与科技平台优势,为国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研究贡献力量。”

校所融合助力打通科研堵点难点,发现新的科研创新点,这在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儿。

米见对是学院成立后引进的首批青年研究员之一,他在反刍动物肠道古菌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11月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他认为,校所合作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广阔的科研平台与机会,只要有创新想法,就能借助这一平台实现突破。

同样受益的还有萃英博士后支飞杰,他关于人兽共患病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及致病机制的研究成果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推动了布病方向兽医与人医间交叉融合的科研进展。此外,学院博士生申汶涛凭借项目《核蛋白NP在H9N2流感病毒重组中的兼容优势及作用机制研究》,成功获得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全国仅有200余位博士生获此资助。2024年,他又成功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

随着一项项成果产出,学院的信心也更加充足,愈发能够大胆走出去。“我们有底气让更多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在我们的协调组织下,围绕动物疫病与生物安全领域活存量、做增量、创新量。”王成斌说。

除了利用实验室平台资源,学院还与新疆天康、山东信得等高科技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围绕动物重大疫病和人兽共患病防控以及生物制品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开展兽用生物制品及药品研发项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实用性专门人才。

通过项目合作,学院吸引了生物、医学、化学、药学等众多跨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参与其中,积极组建了人兽共患病研究、动物新药、动物生物制品新材料等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开展集群协同攻关。其中,学院与化学化工学院联合组建的佐剂研发团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研究成果已进入中试阶段,为后续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事实上,校所合作体制下的交叉融合建设对师生的助力往往是难以量化且潜移默化的。米见对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在一些领域面临‘卡脖子’技术难题,更凸显了学科交叉的必要性和广阔前景。”对此,学科交叉出身的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师生们有着深刻共识。申汶涛回忆道:“在一次项目研究中,我曾被一个问题困扰两个月,但在咨询老师并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后,不到一周就取得了突破,那一刻我重拾了信心。”

新的事物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更需要坚毅的信念和清晰的思路。作为全国首个校所合办的学院,动安学院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双方体制机制上的差异,导致一些行政事务的推进有所迟滞;教职工身份归属较为多元,带来了学院教师在科研任务与资源分配上的新问题;由于双向办学,学生和老师经常需要在校所间来回奔波,如何更好地形成统一的归属感等等。

面对这些看得见的堵点难题,学院也拿出了许多新招实招硬招。比如加强专职师资队伍建设,申请设立青年英才岗位,广泛招聘学院专职教师;聚焦重大疫病防控,拓展生物安全智慧化装备研究方向,优化学科布局;联合兰兽研共建动物医学临床中心、比较医学中心等重大平台,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为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提供强大支撑……“将交叉融合做真做实是一项系统化、网络化的工程。”王成斌说,“学科交叉不仅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还要围绕产业需求、行业痛点以及前沿科学问题,开展系统化的联合攻关,更要把学科交叉的优势,科技创新的优势和科创平台的优势转化为育人的优势。”

这场校所间的“双向奔赴”,正逢其时、恰逢其势。

原文刊载于《兰州大学报》第1130期

来源:兰州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编辑:罗骞

责任编辑:彭倩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网站分类